我住在泰山脚下,自小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喜欢看山东的本地历史书。18岁那年找寻关于泰山,外国人写的书,找到了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泰山》,然而这不是描写我所认识的泰山的,而是写的一个父母被动物杀害后,被猩猩抚养长大的人,人猿泰山。泰山喜欢挂在树上摇荡,发出低鸣和尖叫。我觉得,我的人生像极了泰山,在陌生人社会里,一个人念书,易感,对于未来没有确定性。
后来我结婚生子,做小生意,同时以写文字的方式做一些教会的工作。写文时此刻的我正好在苏州太湖湖畔,整理一些资料,日夜相继。我的妻子在泰山脚下陪伴着两岁的儿子。夜晚来临,妻子就早早的安置孩子吃饭并洗漱,然后打着手电筒教孩子看小画册。妻子不敢开灯,因为灯光只要从窗外透露出去,城管就来敲门,告诉我们需要离开。
四年前我们简单结婚,因囧于生活,暂别了全职的服事,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服事的生涯。和妻和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欢乐融融,因为两岁的孩子实在可爱,给了我们生活的支撑和动力。然而因为工作的缘故,短暂的分开,是我对妻子的思念,突然泛滥,胸中块垒压挤,血肉之心,开始难以抑制。这使我想起了葛培理牧师的婚姻生活,这位伟大的牧师,常年的外出布道,他也思念妻子,也被妻子思念。
记得看有资料介绍到葛培理牧师小时候,也爱读《泰山》,读的痴迷,他并不喜欢在北卡州夏洛特镇上长老会教堂里背诵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而是喜欢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打棒球,另外的时间则在离教堂很远的一条小路旁边的树上,像人猿泰山书里的人猿一样,发出尖叫。那个时候恰值葛培理牧师的人生和服事很多的转折期、笔者常常想,不知道那个时候他是否藉着这种尖叫,把他心里的压抑、对当时传统基要派式基督教的不满,和把对未来换一种活法的渴望,都抒发了出来。他尖叫的这条小路偏僻,但偶尔也有农场主驾着马车经过,这些农场主大部分是长老会的信徒,葛培理像人猿泰山一样召唤大自然的力量,然后尖叫出来,吓得马车主和马纷纷一阵惊逃,葛培理则望着逃跑的马车,心里莫名的无助。他能通过尖叫吓走长老会的马车主,但是他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呢。世间是否有一种生活模式,轻舒畅快,让他积极进取呢?葛培理的父亲回忆说,正是这种尖叫,帮助葛培理成为了福音派的布道家。葛培理是个农场主出身,家里的工人憨厚朴实,乐观向上。葛培理问工人阿尔伯特麦克马晋,你如何如此快乐,能不能教教我。工人说,你去拜访福音派布道家末底改·哈姆(Mordecai Ham),在那里葛培理第一次见识到了真正的在基督里的自由和活泼。从此做了人生重要的决定,不仅迷耶稣甚于之前所迷的棒球,并且改变教会归属,离开了长老会,加入了浸信会,立志做一名布道家。
1939年,21岁的葛培理因为对主热爱,热忱于福音,被按立为牧师,之后进入了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在地理位置上,类似于中国的山西。我和我的妻子就是在山西认识,有时候我觉得葛培理的婚姻,跟我的婚姻有点类似。在这里葛培理读人类学,这帮助葛培理在更高的人类视野上认识着福音,很多时候在种族政策上,葛培理和马丁路德金在日后有着相同的观点,而这种要求黑人和白人平等的观点却被传统的福音保守主义压制着。
在惠顿学院,葛培理是小有名气的布道者,他有着一身的活力,对基督的爱深刻而又外露,人类学的研究,使得他格局气场变得宽广宏大。他这个时候却感到了在人群里的孤独,21岁的葛培理,明显感到自己有种难以填充的内心空白。于是他未来的终生爱侣钟路得出现了。在惠顿学院,钟路得17岁就根据父亲钟爱华牧师的推荐,选择了比较具有开明色彩的这所学院,进来念圣经事工文凭。葛培理进入惠顿学院时,钟路得已经在这里读了两年的书了。
钟路得的老家在北卡州蒙特利特镇,离着葛培理家夏洛特镇并不很远。老乡见了老乡,格外亲切,由于钟路得读的是圣经事工文凭,葛培理在进入惠顿学院时已经被按立为牧师,所以葛培理经常去中路的的班级指导他们的学习。
钟路得是个奇女子,同年在中国度过。父亲钟爱华是医疗宣教士,很繁忙,于是很多时候都带着年幼的钟路得在身边。童年时期的钟路得就在江苏淮安的宣教士医院,每天面对大量苦难中国人的生老病死,面对中国内战的残酷,在幼年的心灵里已经阅人无数,看透了人间的罪恶和失序,开始认识到人类真的需要一位救世主。
▲少女时代的路得与父母合影
7岁那年,钟路得在陪着父亲安葬完一位中国本土的传道人之后,回到家里,跪在墙角里祷告:主啊,请让我成为一个宣教士,为您服务,以至于殉道。钟路得的姐姐听到也马上也跪下,在钟路得的旁边,祷告到:父神,请别听她的,她只是个小女孩。
1933年,13岁的钟路得在平壤读了三年中学。这是长老会设立的一所宣教士子女学校。当时平壤的冬天特别寒冷,北风呼啸,加上远离家人,钟路得特别孤独,甚至流下了眼泪。钟路得祷告上帝,寻求帮助。上帝告诉钟路得,对付孤独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别人。于是平壤留下了钟路得瘦小热情的身影,她不断的在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1937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钟路得回到了北卡州蒙特利特镇,不久就去了惠顿学院。钟路得和葛培理是在惠顿学院里的图书馆邂逅的,两人都在找宣教资料的书籍,在同一个书架旁边,两人不约而同的去拿同一本书,即《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两人的手指碰到了一起,十指连心,两个人转而四目相对,彼此的心在那一瞬间彻底的被对方融化了。钟路得有着女性的矜持,却也抵挡不住对葛培理的思念,钟路得向神祷告,求神把这个男子赐给她。葛培理回到宿舍,觉得自己遇到了对的那个人,于是马上起草情书,在主日上午在学校附近的教堂聚会时,把情书塞进了钟路得的圣经里。钟路得第一次听讲道开始没有注意力,她记不清牧师在讲什么。只记得大家一起喊阿门,聚会结束了。
葛培理和钟路得开始了第一次约会,他们去惠顿学院旁边的剧院听亨德尔的音乐。钟路得谈吐不俗,吹气如兰,身上有着青春的气息,眼睛纯粹干净,脸上流露着基督。整场音乐会,葛培理都没能牵钟路得的手,葛培理觉得这个女孩,精致高贵,需要用一生来珍惜爱护。据葛培理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不敢牵她的手∶“你可以看见她面上流露出基督。”
当时的美国,现代主义风气严重,男女之间,通常是认识不久就开始同居,似乎不是值得羞耻的事情。男女之间,如果觉得彼此不错,就会发生肉体关系,而肉体关系通常对于爱有着促进。有时候两人需要用一年的互相关爱,才能达到的关系密切,两人睡一觉就能在肉体关系中达到了。而葛培理自始至终,都没和钟路得有过婚前性行为,因为他愿意用更多的时间,通过事无巨细的关怀钟路得,通过两人一起读经祷告,来达到身心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而不是走捷径,不是通过肉体的关系。
1941年,4月,葛培理在和钟路得参加完小组查经后,在一个大树下向钟路得求婚,钟路得满脸通红,碎步跑开。三个月内,钟路得都内心交战,不知所措,终日为这件事祷告。在7月6日,钟路得给葛培理写了回信,说你的宣教的热情若能持续,我就愿意和你的热情在一起。葛培理收到信后,读了一遍,眼泪中高兴的关灯躺下睡觉。睡了五分钟,又突然开灯爬起来,重新把信读了一遍。如此关灯开灯,躺下起来,有数十次。直到窗外天开始发白,葛培理才疲惫和幸福不堪,转而睡去。
▲ 葛培理为路得带上订婚戒。
1943年,25岁的葛培理和23岁的钟路得毕业,在8月一个炎炎夏日的早上正式结婚。从此葛培理开始了布道生涯。最初葛培理和钟路得两个人一起走到城市的街角,搭建布置台子,葛培理准备讲章。钟路得自始至终都在一边协助,做才德的女子,同时也给葛培理的讲章进行审阅和提供建议。两人一起进行户外街角布道。
▲1943年8月 葛培理与路得完婚。
那个时代不少著名的布道家受到金钱和性的丑闻的影响,给基督教的公共形象带来很多负面声音。但葛培理的家庭则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曾经就在他们结婚后,著名的卢斯基金会的创始人卢斯,注意到了这对年轻夫妻,被他们的热情感动,曾派了七个记者,花钱“跟踪”葛培理,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暗暗的了解这对夫妻的私下和公开生活。最后这七个不同的记者,写出了厚厚的相同的报告,结论是葛培理夫妻爱主深沉,不是出于激情一时冲动,而是出于本性使然。夫妻感情良好,神仙眷侣。卢斯于是帮助葛培理,一夜之间美国所有的报纸都在最头条刊登讨论葛培理的布道事工。
时间流逝,葛培理对福音的宣讲路径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倾向于用自己的影响力,学习自由基督教WCC的做法,想参与政治。钟路得为他担心和祷告,1964年约翰逊总统邀请葛培理做连任竞选的搭档,钟路得在饭桌下用高跟鞋轻轻的踢了一下葛培理,提醒他牧师应该专注于心灵,而非政治。葛培理看了下钟路得,觉得身边的妻子眼睛里有基督的荣光。于是福音派开始和政治划清了界限,尽管葛培理一直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有着明确的态度,但却从不做具有的行动方案策划。这是至今为止福音派的一个特点。
钟路得幽默、匆忙、优雅精致、对人恩慈,这使得葛培理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不再锋芒毕露的回击,而是温雅的祷告。人们批评葛培理把福音信息简单化和肤浅化,对堕胎问题态度模糊。但葛培理知道,事有分工,自己的恩赐是向世界分享基督的好消息。这都来自和钟路得相处的经验。
▲ 1993年,葛培理与路得五十周年婚庆。
钟路得离世后,葛培理有时会孤独,会想念钟路得,但他知道只要自己继续传福音,继续帮助人,妻子就仍然和自己在一起。2018年,葛培理离开了世界,和钟路得在一起了。
每当想起自己的孤独,葛培理钟路得的一生,就给我指引和安慰,他们浓爱一生,为主服务,从童年时期在镇上小路边的树上,他发出尖叫开始,他的一生,就是暖世的一生。他的尖叫,时常被我觉得,我也在有着和他一样的心路历程。
图片均来源于葛培理布道团官网。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 M. Frady:Billy Graham: A Parable of American Righteousness(1979);
* W. Martin:A Prophet with Honor(1991)
* 英国,蒲乐克(John Pollock):《葛培理传:世纪布道家的故事》(The Billy Graham Story)
* 葛培理夫人路得:Footprints of a Pilgrim: The Life and Lovers of Ruth Bell Graham (2001)。
《葛培理自傳──照我本相》作 者:葛培理(2013)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